新一轮的关税阴云再次笼罩在中美经贸关系的上空。当美国政府酝酿对全球商品加征更高的关税,并取消长期惠及跨境卖家的低价值小包货物免税政策(即所谓的"T86"或Section 321 De Minimis通道)时,高额的关税已远超预期,对中国广大出口企业群体感受到的不仅是寒意,更多是激增的不确定性,尤其是供应链往东南亚备份或许会出现短期停止。
这不仅是对现有商业模式的直接冲击,更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全面压力测试,考验着每一个市场参与者的经营韧性、战略智慧与长远眼光。
4月3日当晚,在马蹄友局(马蹄社旗下行业闭门深度研讨会)上,来自不同行业的十余位出海企业创始人/高管,坦诚交流了他们面对新形势的焦虑、深度思考与应对之策。他们的声音,共同描绘出当前中国出口企业所面临的复杂图景:挑战重重,但却危中有机。
关税上调,最直接、最显性的影响无疑是成本的急剧攀升。对于那些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企业,尤其是销售价格敏感型产品的企业而言,这无异于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
一位专注于高科技消费电子产品的企业高管直言,其公司某款创新产品约有一半销量来自北美,产品单价近1000美元。"如果再叠加高额关税,最终售价的提升将严重影响获客效率和市场动销。"更棘手的是,此前已与大型零售渠道商锁定了供货价格,突如其来的关税使得重新谈判变得异常艰难;而在线上渠道直接大幅调价,则可能瞬间扼杀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毕竟"这不是微调,而是可能导致产品价格大幅增加的变动"。
这种成本上涨的压力具有普遍性。许多利润空间本就有限的企业,特别是那些经营通用型产品、缺乏品牌议价能力的中小出口商,关税的叠加效应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如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分析,即使关税通常基于成本较低的CIF或FOB价格计算,其绝对值的增加仍然相当可观。对于单价较低的商品,小幅涨价或许尚能被市场消化;但对于一些高单价品类,如高端运动装备或大件家居,关税带来的绝对成本增加可能直接超出目标消费群体的心理承受范围,导致需求急剧萎缩。
成本激增直接引爆了商家在定价策略上的"两难困境"。涨价,无疑是消化新增成本最直接的方式。一位资深户外用品品牌创始人就认为,既然行业内大部分供应链仍在中国,大家面临的外部环境相似,"那就应该涨价"。他甚至相对乐观地判断,即便涨价,对比几十年前亚洲其他制造中心供货时的价格水平,中国产品凭借效率和规模优势,在全球市场,尤其是存量替换市场,依然保有竞争力,消费者可能减少购买频次,但未必会完全停止购买。
然而,涨价之路也并非坦途。前述高科技消费电子企业的高管就面临着来自同行的激烈的低价竞争压力,"竞品价格本就更低,同行的内卷使我们压力巨大"。
此外,与沃尔玛、Costco等强势线下零售巨头谈判涨价更是困难重重。一位智能出行工具企业的负责人提到,这类零售巨头甚至可能利用其市场地位反向施压,要求供应商消化关税带来的成本以维持其终端价格优势。
因此,如何在有效转嫁成本压力与维持市场份额稳定之间寻求微妙平衡,成为摆在所有企业面前的核心难题。一些企业选择谨慎的微调策略,评估后若影响在可承受范围内,可能选择不加价或仅小幅加价。而另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则坦言,他们从去年起就预判到风险并逐步实施了涨价策略,虽然短期内影响了部分销量,但在市场普遍预期涨价的背景下,提前调整或许能帮助企业更平稳地应对冲击。
关税提升带来的不仅仅是显性的成本压力,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巨大的市场不确定性,这直接转化为库存管理的巨大风险。
一家健身器材企业的联合创始人对此深感忧虑。该行业普遍存在备货周期长、产品体积大、SKU繁多的特点,企业通常需要提前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制定详尽的备货计划。"未来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会不会因为价格上涨而下降?这一点很难准确判断和预测。"他担心,如果按照常规节奏大量备货,一旦关税导致终端零售价飙升,挤压了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或者产品本身并非生活必需品导致需求弹性较大,那么需求骤降将造成严重的库存积压,极大威胁企业的现金流安全。
另一位运动品类企业的创始人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他指出,贸易政策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让人很难预测它何时以及为何改变,这使得试图通过提前大量备货来规避关税风险的策略也充满了变数。如果投入巨资备货后,政策突然转向或延迟实施,同样可能导致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一位跨境物流资深从业者则从更宏观的视角分析,美国整体消费需求,尤其是在非必需品领域,本就可能因前期财政刺激政策退出、持续通胀压力等因素而呈现自然回落趋势,加征关税的政策则加剧了这一趋势。他建议,企业在此阶段应适当调低销售预期,采取更为保守的库存管理策略,严格控制各项成本,确保拥有健康的现金流,"保持耐心,熬过这段高度不确定性的时期可能就好了"。
精细化管理美国本地库存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该物流专家甚至提出一个颇具博弈色彩的策略:在现金流允许的前提下,对于部分高价值库存,可以适当放缓其销售速度,因为未来补充同类库存的成本可能因高关税而大幅增加;反之,如果未来关税得以降低,那么过早清空低成本库存也并非最优选择。这充分体现了当前复杂形势下,企业在库存管理上面临的精妙平衡与艰难抉择。
本次关税调整引发的一个讨论焦点是,可能加剧线上与线下销售渠道之间的分化。
一位长期观察市场的智能出行工具企业负责人对此有深刻见解。他指出,线上渠道,尤其是大型电商平台的部分卖家,面对关税成本增加时,在实际成交价格上的整体涨幅或许不会完全等同于关税增幅。相比之下,那些主要为大型连锁商超如Costco、沃尔玛、Target等供货的传统B2B供应商则面临更严峻考验。这些渠道的交易流程通常更为透明,关税增加多少,成本和报价就得相应上涨多少。
这使得许多依赖这些渠道的美国本土贸易商和中间商倍感焦虑。除非中国制造商愿意承担DDP模式下的全部风险和成本,否则通过大型商超渠道销售的商品价格将显著高于线上同类产品。
然而,这种潜在的分化,在一些敏锐的企业家眼中却可能蕴藏着新的机会。前述户外品牌创始人认为,线下价格的普遍上涨,反而可能凸显线上DTC模式通过减少中间环节所带来的价格优势,对于那些主打线上渠道的品牌而言或许是利好。"消费者会更注重性价比,可能会选择在线上寻找更实惠的替代品"。
一位主营个护工具的企业创始人更是对此感到兴奋。他认为,关税冲击打乱了原有的市场价格体系,可能为像他们这样主打性价比、原本较难进入成熟商超系统的小品牌,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市场格局调整的机会",可以借机拓展新的渠道通路。另一位健身器材企业的负责人也观察到,线下商超的同类运动器材价格通常是线上的两到三倍,关税若进一步推高线下价格,线上渠道作为"平替"的吸引力将更加明显,可能加速消费者从线下向线上的转移。
当然,线上渠道也并非全无变数。虽然800美元及以下低价值小包免税政策(Section 321 De Minimis)的调整对本次研讨中多数企业影响有限,但对于那些高度依赖该通道进行小包裹直发的玩家而言,无疑是重大打击。不过,也有物流专家提到,政策调整的具体细节尚未落地,不确定性依然很高。
与此同时,DTP(Delivered Taxes Paid,即税后交货)模式成为新的关注点。有企业负责人提到,一些美国客户开始要求中国供应商采用DTP报价。这让生产厂家陷入了合规风险与价格竞争力的"囚徒困境":如果能以相对合规且成本可控的方式提供有竞争力的DTP价格,就能获得相对于那些需要美国客户自行承担高额关税的供应商的显著优势。但这需要制造商、卖家和物流服务商之间进行精密的风险评估、成本测算与商业模式创新。
原文转载:https://www.kjdsnews.com/a/2119180.html
2023年亚马逊开店福利来啦!5大新卖家专项服务助您无忧出海! 分享TikTok的电商带货玩法_海外短视频适合带什么样的产品 ,以及什么样的类目最好带货? 亚马逊欧洲本土账号定制-如何使用爱莎尼亚公司注册德国VAT(欧盟地址) 猪年开启抢人大战?傲基公寓拎包入住,公狼招250人! 运营知识|亚马逊汽配卖家不打广告也能获取精准流量?原因在这里! 东南亚电商Zilingo是如何快速崛起的? 亚马逊卖家必看!英国公司Code找回、地址续费 美国关税阴云再起:中国出口企业的阵痛、应变与新局 | 马蹄友局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