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C位
从19年开始做亚马逊,做过fbm铺货, 海外仓大件,FBA精铺,也做过纯精品,灰色产品,类目铺品,也有自己单干创业过两三次,期间所接受的选品思路,基本都是一条铁律:"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似乎又印证了著名的二八定律,80%的人在忙忙碌碌选好品,20%的人在红海产品里死磕。
还有一句跨境名言,"七分靠选品,三分靠运营"。似乎把选品拉到了一个及其重要的位置,导致绝大多数的失败推广原因都归结于产品不行,类目太卷,竞对低价。的确,选品是运营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决定了后期运营推广的难度和成功概率。
放眼望去所有的论坛,博主,公众号等营销推文,所推崇的选品论无不是"新奇特"。这个产品竞对不多,市场体量大,新品都能卖这么多,CPC不高竞争不激烈吧啦吧啦的,再用关键词爬下趋势,找下货源算下价格,就开始yy这个品一定能推爆。
铺货选手就直接开始上链接开始卖,精铺类型可能还做下市场调研,分析下卖点痛点搞下改良,盘下竞对数据,布局一下推广思路。然后精品选手开始开模,产品改良测试,推广计划制定等等。
结果就是,铺货短期赚了点,粗暴运营模式下无法做到长期输出,结局就是被后来者的精品选手拍在沙滩上。
对于精铺和精品,由于时间周期拉太长,导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原本低cpc,竞对少的产品,已然演变成了血海类目。
道理很简单,你能看到的链接,你的竞争对手都能看到;你能分析到的痛点卖点,你的竞争对手都能分析到。归根结底,是我们千篇一律的选品思路造成的必然性结局。在这种情形下,唯有20%的选手能在这场角逐中脱颖胜出,剩下80%则成了炮灰。那么作为留存的20%,这样的选品思路自然是没有问题的。
那这20%的胜利者,所倚靠的真的是70%都来自于产品本身吗?
显然不是,当这个产品跟你同批或后来者源源不断进入市场的时候,这个产品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产品优势。百里挑一,如何才能让你的链接被更多的用户青睐。
我们需要引入一个绝对成交的概念。"绝对成交=价格+需求+信任",价格是认为可以控制的,需求量取决于产品本身,在选品时即已固化。最终比的是信任,信任来源于哪些因素?我认为第一是视觉,任何成交的基础都在于先展示,你的主图套图A+视频等不够优质的情况下,很难得到买家的认可。
第二是品牌背书,一个有认可度有影响力的品牌是绝对胜于一些卖杂货的/新注册的/读不通顺的品牌名。公司和运营最重要的操盘即是在建立与用户之间的信任基础上,当信任不及竞对的情况下,不得已降低价格来提升绝对成交的概率,这就是一些卖家惯用的螺旋法。
如今亚马逊已不似前些年,竞争越来越大,入场者越来越多,当然老品牌老卖家也积累的越来越多。这条曾经看起来十拿九稳的选品之路似乎已经很难再是大多数人的康庄大道,行色匆匆,走路的赶不上骑车的,骑车的赶不上开车的,开车的赶不上做灰机的,坐飞机的赶不上开黑的。所以我觉得,七分靠选品的说法逐渐被弱化了,这个分值是不是应该往下调了。
那么,所谓的红海血海类目,是真的不能入场不能出局了吗?
答案肯定是不一定吧!首先,美国站几乎已经没有蓝海类目了,不太可能找到没什么人入场的,体量还很大的,竞争不激烈的类目。
其次,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类目市场体量在月销10000左右,目前竞对10个,头部拿走50%,剩下的不到5%的平均,则是月销不到500,这种蓝海入场做到极致也是1000左右的量,除非你把中尾部都顺利的干掉了,且你有机会抢走头部的用户信任,且你能阻断后来者的涌入稳住你头部的地位。。。。太多除非了。
但是假设一个红海类目,月销500000,竞对有100个,头部大卖拿走400000,那么还是有100000的量匀出来给后面,百分比还是很低,但是基数上去了。况且竞对数量多,运营能力参差不齐,不说打败所有中尾部竞对,吞掉三到五成还是绰绰有余的。
有位朋友做过这种蓝海市场,头部占了七八成的销量,没几个竞对。但是实际操作下来发现头部虽然视觉一般,但胜在专业性强,入场时间早,基本形成品牌信任了,很难抢到量。加上市场体量本身不大,搜索词排名大几十万,流量销量有一搭没一搭的,这种情况下做起来十分艰难。
再看一些红海类目的,尤其是非标品,外观功能卖点上做了改良调整的,总能匹配到对应的用户群体,只要基数在那里,就不用担心流量起来有货没人买,只是流量怎么获取怎么做转化怎么建立信任发问题了。再有甚者,有需求量的产品清货也比较轻松。
结合这么多年的选品历史,总结出来了这么一个问题。
发现自己思维已经固化在了我要找没人卖的,竞争不激烈的产品。我要找新奇特产品,我要从信息差异化入手去选品。大数据信息化时代,很多数据都是透明的,又怎么可能做得到信息差。做亚马逊的不缺人才,太多有能力有毅力有魄力的选手都在看不起眼的点做到了极致。
所以,运营应该不局限于选品赋予的成功率,而是更应该研究流量和转化,建立用户信任,促成绝对成交。仅代表个人意见,不同意见欢迎交流,和谐共处。
mizili
赞同来自: deweshan 、 林卖靠北啦 、 CCCCZYHH 、 我婆帽子 、 永恒的记忆jhj 更多 »
很认同楼主说的,我们不应该局限在自我的思维固化里,更多的应该跳出自己的信息茧房,从更多的维度去分析。
包括所谓的"七分看选品,三分看运营"。
也不知道当初是哪个大佬给的结论,我始终对这句话抱有怀疑。
但对于楼主的有些观点,我是不太认可的,咱们理性探讨,没有抬杠的意思哈。
首先,如博主标题里说的:
一些红海类目的,尤其是非标品,外观功能卖点上做了改良调整的,总能匹配到对应的用户群体。
这是很多运营,开发,老板,产品经理,设计等人的一个思维惯式。
就是,我认为我知道消费者要什么,我知道这个产品该从哪里进行微调,甚至是改进。
比如这个产品,可以改下外观呀,正方形太丑了,我们改成圆形吧。
那个产品,不能加个遥控器吗?如果能加遥控器,那不如干脆改成,带无线蓝牙功能的吧。既然这个颜色好卖,那其他颜色不行吗。
……
好,问题来了。
消费者真的会买吗?
举个例子,大家都是要睡觉的。那在睡觉这件事上,有多少人是习惯侧着睡的?
没有一半,也该有三分之一吧。
那我们为什么不搞一个,专门用来侧着睡的枕头呢?
你看我们做了市场调研了,你看这份调研里,有那么多人是有侧睡需求的。
你看这个市场没人做吧,我们进去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但真实情况是,假设有个买家现在买一个枕头。(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
当看到有商家推出了,专门为侧着睡的人,设计的枕头时,他的反应会是什么?
啊?还有这种设计呢?
呦!挺新颖的嘛。
哇,不错不错,这家还挺专业的,还有专门侧睡的枕头呢。
可真当他要购买时,他会买那个侧睡枕吗?
不会。
你问他为啥不买。
他反问你,普通的枕头不能侧着睡吗?
我干嘛花钱要单独买个,只能侧着睡,不能卧着睡,不能趴着睡的枕头?
我钱多没地方花吗?
这就是很多自嗨式选品的最终结果——消费者不买单!
因为你所认为这个所谓的"需求"是个"伪需求",是不能落地变现的。
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太多了。而他们所提出的需求,也只是口嗨式的提出而已。
不代表他们就会为此买单。
甚至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还有人想着,花一块钱,买到两块钱的产品,享受三块钱的服务。
所以,在产品基础上做改良调整,做卖点升级,我觉得这本身没有问题。
但前提是,不能脱离产品本身,不能自我YY出那部分愿意购买的群体。
因为不管改的天花乱坠,绝大部分消费者,还是为产品本身买单,不是为了你的创意,创新买单。
再说句现实的话,绝大部分人的ideal是不值钱的。
做跨境的公司这么多,背后有这么多人,以及那么多的工厂,以及工厂那么多的设计团队。
你能想到的,也许早就有人想到了,甚至有人做过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其次,就是产品本身的价值,与价格。
就像前面提到的,我加个这个功能,加个那个卖点不可以吗?
可以,没问题,加钱呀。
开模具不要钱吗?改功能不要钱吗?
首批做多少?
你说1000?
那你客单价能卖多少?
19.99美金。
多少?!大哥,你这客单价,连模具费都赚不回来呀。
甚至你后面清货,9.99美金出的话,纯是亏的呀。
那……我把客单价抬高点?
好,提高客单价是吧,问题来了。
消费者对于这类商品的预期是多少?
你总不能,在一个指甲刀上,加800个卖点,然后卖我199.99美金吧?
这就是第二个BUG。
你想升级,那就要加钱,加钱就代表成本要上去,成本上去客单价也要上去(除非你量大,或者你不要利润了)。
客单价上去了,那就是在挑战,消费者对于产品价格的容忍度了。
好,咱们再退一万步,真的有消费者愿意买。
老美表示,我就主打一个支持创新,你都给指甲刀,加了800个卖点了,299.99美金我也愿意。
那问题来了,有多少人?
假设,你首批做了2000个货,发过去开售,结果半年只卖了200个。
剩下的怎么办?19.99美金清货?
这么做对于前面200个怨种,好像也不太公平适吼。
再来,就是红海和蓝海。
有一点,我和楼主的观点是相同的,现阶段的亚马逊美国站,几乎可以说没什么蓝海了。
但是问题来了。
假设一个红海类目,月销500000,竞对有100个。
那么这100个竞对是真实的数据吗。
我只能说,对于绝大部分红海类目而言,你所能看到的竞对,是因为他们活下来了而已。
而那些已经噶了,还有准备噶的你是不知道的。
这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就是二八定律里,我们看到了20%的人赚钱,成为众人仰慕的焦点,
却忽略了那80%的人亏钱,倒闭,链接变狗,店铺被封……
所以,不管蓝海,还是红海,我们要看的不是市场,而是真正能赚到手的利润。
哪怕一天出一单,那也是你赚到兜里的。
以上
匿名用户
赞同来自: Kkkkki
不太认同研究流量和转化的这个观点(虽然曾经我也认为是这样的)
流量研究的再透彻也不可能掌控流量,流量在平台手上
分发机制是变动的,只需要知道流量分配逻辑即可
转化最终还是指向产品,目标客户看到的产品信息再优质也无法改变产品本身的核心功能。最终还是得研究客户核心需求和产品解决什么问题。
说说自己正在经历的产品。
七月份到新公司开荒,就一个人,一个品。
入职后一个多月都在写不同的LISTING和做AI图
定价299,平台竞品价格基.........
Garyoh我的C位从19年开始做亚马逊,做过fbm铺货, 海外仓大件,FBA精铺,也做过纯精品,灰色产品,类目铺品,也有自己单干创业过两三次,期间所接受的选品思路,基本都是一条铁律:"人无我有,人有
原文转载:https://www.kjdsnews.com/a/2409421.html
2022亚马逊新账号补贴来袭,中国外贸进出口连续5个季度正增长 李克强总理走进纵腾集团广交会展位,听取纵腾总裁王钻汇报 重要通知!亚马逊发布新政,要求卖家提供免费退货服务… 游走在封号边缘的跨境卖家们注意了!旺季预警提前知悉…… 速看,亚马逊欧洲站发布新政策!卖家需提供这些... 北美垂直家具电商平台Wayfair如何开店?需要什么材料呢? 极端天气冲击供应链:愿自然与人类永远并存|跨境电商 亚马逊美国站几乎没有蓝海类目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忽视用户信任和运营能力,而一味追求所谓的"蓝海"产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