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AI技术的加持下,各种智能穿戴设备像雨后春笋般往外冒,不管是XR眼镜还是智能手环,但凡是叫得上名字的品牌,推出的新品都默契地装上了语言翻译功能,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科技正在打破语言的壁垒。
不管是出国旅行时点菜,还是线上参加国际会议,语言不通的尴尬时刻总让人头大。年轻人追海外爱豆、海淘购物时也常被语言绊住脚。正因如此,大家对实时翻译的需求像坐火箭般往上窜,这也让翻译耳机的需求迅速增加。

当庞大的翻译需求与智能穿戴设备的浪潮相互碰撞,"翻译"与"可穿戴"趋势深度融合,一个全新品类,翻译耳机应运而生,同时还有一个深圳品牌就凭借这股东风一跃而起,迅速成长为全球智能耳机细分领域的实力玩家,它就是Timekettle。
从深圳出发,Timekettle现已覆盖全球171国,用户超40万,年销破2亿,它不仅常踞亚马逊销量榜首,更火到出圈,获得央视CCTV13《新闻联播》的报道。
Timekettle的耳机同步翻译的有多快、有多牛?它又是怎么布局海外营销的?跟海玛一起来探索一下吧!
一、亲身经历发现痛点
Timekettle的创立,简直像是为"解决痛点"量身制定。2016年,创始人田力看着父母在国外旅游,因为语言不通和手机翻译App的"神操作"而寸步难行。这扎心的瞬间让他顿悟:全球每年那么多跨境交流,难道大家只能忍受要么笨重、要么需要"低头传手机"的尴尬沟通?他决定亲手解决这个痛点。

带着这个"让跨语言聊天像呼吸一样自然"的目标,田力开启了创业副本,他可是新手玩家,他的身上还带着在华为等科技大厂的实战经验,这Buff让他既有技术视野,又懂如何从零到一搞产品,拿到了硬核创业的入场券。
杀入市场后,Timekettle发现同行们都在卷参数、卷低价,整个赛道都快变成"价格屠夫"的战场了。但他和团队偏不跟风,他们坚信,用户要的不是"翻译得更快",而是"交流得更爽"。这份对体验的执着,引导他们避开了同质化内耗。

那么,体验到底怎么落地?答案藏在2018年他们放出的"大招",全球首款支持"边走边聊"的WT2同声传译耳机里。这产品一出手就打破了"必须站着不动等翻译"的魔咒。
而真正让Timekettle稳坐C位的,是他们自研的HybridComm™混合通信架构,可以把它理解为技术上的"混合双打":本地处理保证速度,云端分析提升精度,再配上双向低延迟音频通道。结果就是实现了"边走边聊"的体验,让跨语言交流终于能跟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光有速度还不够,翻译的"情商"也很关键。面对市面上翻译软件的机翻,Timekettle很机智地选择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与DeepL、OpenAI这类顶流AI模型合作,给自己的系统加上了语境预测和语气识别的Buff。
这意味着它不止在翻译,更在尝试理解,甚至能识别出商务交流中的"弦外之音",自动把话翻译得更得体,把翻译从技术活升级成了艺术活。
在产品设计上,Timekettle把"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拿捏得死死的。
............. 原文转载:https://fashion.shaoqun.com/a/2421892.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